成都西部痛风风湿医院 > 痛风 > 检查 >
来源:成都西部痛风风湿医院 | 已有 147人阅读
痛风石是痛风的特征性损害,其出现提示病程已进入慢性期,该病轻者影响美观,重者延及患者的关节肢体正常功能,甚至出现关节骨质破坏、强直等严重后果。医生指出,及时检查诊断,及早发现病情并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尤其对于慢性期出现巨大、多发痛风石患者,这种要求尤为迫切。
常规检查 诊断痛风石往往已是病情晚期
目前临床上常规痛风石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关节腔穿刺检查:
急性发作期,可见于关节滑液中白细胞内、外、痛风石的抽吸物中;在发作间歇期,可见于曾受累关节的滑液中。患者需进行穿刺检查,对人体有一定伤害。
2.X摄片检查:
急性关节炎仅表现为软组织的肿胀,关节显影正常,随病情进展,显示关节软骨缘破坏,关节面不规则;慢性期可见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有穿凿样缺损。检查具有一定辐射性,不宜经常进行。
3.超声检查:
病患关节的超声检查可显示关节内或周围软组织的痛风石及钙质沉积等。超声检查较为模糊,无法专业定位。
4.CT与MRI检查:
沉积在关节内的痛风石,在CT检查中表现为斑点状影像;在MRI检查中均呈低到中等密度的块状阴影。两项联合可对多数关节内痛风石做出诊断,价格较为昂贵。
痛风石的侵害部位,常规检查难以辨认
痛风的典型部位在耳廓,也常见于足趾、手指、腕、踝、肘等关节,由这些常见部位也可推测痛风石的形成与人体的中心温度和肢体远端以及外周关节的温度梯度是否有一定的联系。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温度下,尿酸盐随着身体温度的升高而在体内的溶解度增大。
然而,临床上亦可见于不易察觉的隐匿部位(如骨骼和邻近软组织内钙盐沉积),X线平片、CT以及MRI等常规痛风石检查方式对这些隐匿部位的往往不见成效,且对痛风的早期诊断意义不大,导致这些部位痛风石仍处于不断累积的状态,终出现骨质侵蚀、痛风石等严重后果。对这些少见部位痛风石的辨认和诊断,对于提高痛风的诊断率和治疗效果是有重要意义的。
精确化检查
提前定位病灶及时掌控痛风石病况
HD-热层析检测系统、DMS-经络检测、微循环检测等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则解决了隐性痛风石难以被发现的难题。灵活合理的搭配使用这些技术,可以高效专业检查患者痛风石程度、发病趋势,定位各关节乃至器官内病灶,有助于医生临床疾病诊断、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与常规X线平片相比,HD-热层析检测系统能够显示更细小的痛风石的存在。与MR技术相比,HD-热层析检测系统的优势在于能够进行多关节乃至全身关节的快速成像、定量测量痛风石的大小,鉴别尿酸和非尿酸结晶沉积,且不存在任何的辐射侵袭。此外,通过对人体温度热场层层分析判断,可检测全身关节及器官病灶,避免多个部位检测的费用,并了解尿酸盐结晶游走情况,不放过一处病灶,有助于临床痛风高效防控及科学治疗,实现治疗效果监测,真正做到提前预警。
此外,除了显示痛风石外,该项检查通过测量痛风石的大小以及负荷可用于监控痛风石治疗的效果,通过立体成像的形式显示痛风石还有利于与临床医师和患者的沟通。
医生提醒:全面的询问病史,仔细查体,痛风石的诊断一般不难,关键在于行之专业而且安全、依从好的治疗,目前采用西医、中医药及手术的办法均能获得一定的疗效,但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对于存有痛风石的痛风患者,在进行降低尿酸的基础治疗上,不应忽视了痛风石对患者血尿酸的影响。相信随着对痛风病的病因病理更加细致明确认识采用包括手术、药物、运动、饮食、护理、心理干预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的个体化应用是为治疗本病的途径。